經廢水處理設備處理過的污水要達到什么標準?
更新時間:2020-11-28 點擊次數:1724
廢水處理設備采用的生物處理工藝,在總結國內外生活廢水處理裝置的運行經驗的基礎上,結合自己的科研成果和工程實踐,設計出一種可地埋設置的成套有機廢水處理裝置,集去除BOD5、COD、NH3-N于一身,具有技術性能穩定可靠、處理效果好、投資省、自動化運行、維護操作方便、不占地表面積、不需蓋房、不需采暖保溫等優點。地面之上可種花種草,不影響周圍環境。
廢水處理設備一般埋設于地表之下,運用二次生物接觸氧化處理工藝,它處理的效果超越全混合生物氧化池,對水質的適應性強度高,保證了水處理的穩定性。
廢水處理設備處理的污水,應達到下列標準:
連續三次各取樣500毫升進行檢驗,不得檢出腸道致病菌和結核桿菌??偞竽c菌群數每升不得大于500個。
當采用氯化法消毒時,接觸時間和接觸池出水中的余氯含量,廢水處理構筑物中的污泥;必須經過無害化處理,蛔蟲卵死亡率大于95%。
糞大腸菌值不小于10-2;每10克污泥(原檢樣中),不得檢出腸道致病菌和結核桿菌。
當污泥采用高溫堆肥法進行無害化處理時,堆肥的溫度必須大于50℃,并應持續5天以上。無上、下水道設備或集中式廢水處理構筑物的場所,對有傳染性的糞便,必須進行單獨消毒或其它無害化處理。
該設備處理在池中采用了新型強效彈性立體填料,對廢水中的有機物質具有強效去除的功能。
廢水處理設備通過氧化處理之后,產生的污泥量較少,僅需90天排放一次即可。為了避免放生病菌滋生、傳播的現象發生,必須對水質進行深度消毒處理。目前應用較多的消毒工藝有:紫外線消毒、二氧化氯消毒、臭氧消毒。場所需根據廢水水質特點及排放量進行選擇。